- 作者:李培然 翁瑛梓
- 时间:2022-10-12
- 点击:1270
- 来源:党委宣传部
汉院资讯(党委宣传部 报道)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汉口学院2022教学科研表彰大会精神,集中展示我校获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党爱国爱校、潜心立德树人、积极投身教育的高尚精神风貌,汉口学院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即日起陆续发布“汉院好老师”系列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弘扬尊师风尚,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再迈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罗建老师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在刚刚结束的汉口学院2022教学科研表彰大会上,罗建老师获得了“汉院好老师”荣誉称号。
重方法,专注一线课堂教学
“我非常热爱一线教学,我认为这是为师之本。”这是罗老师常提到的话,他现在我校负责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思政课程,并任课程教研室主任。他说:“比起大篇幅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式授课,我更希望我的课堂能‘活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的指导下,他的课程借助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翻转课堂”、分组讨论、时事新闻评述等特色教学手段,增强互动性、趣味性,达到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十分注重“认同教育”,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阵地,应当深刻践行习总书记倡导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在课堂上,罗老师注重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书育人,在培育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上倾心助力,致力于坚定学生们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学生邹晓维表示:“罗老师平常会进行PPT小组演讲来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和我们一起讨论观点。课堂氛围很活跃,一点都不拘束,下课了还会有很多学生和罗老师一起聊天打趣,都很喜欢他。”
重实践,终身学习助益教学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罗老师课堂受欢迎的秘诀。罗老师目前还在攻读财政学博士学位,每周在“学生——老师”的身份上频频切换,在自己的课堂上,他从不拘泥于本学科知识,会结合擅长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讲解和分析,将案例与数据相结合,以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出新的火花,以“多学科融合教育”提升课堂质量与趣味性,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
“想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罗老师始终坚信学无止境,学习要始终贯穿人生的每个阶段。想当好一名教师,就要将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将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我很享受其中的过程。”罗老师如是说。他秉承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参加多项培训、备课会、大讲堂,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中,在“2021年湖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评比”中,他获得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三等奖,近期,他指导的学生也获得了“认证杯”中国高校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挑战赛本科组二等奖。
重成果,精钻细研反哺教学
近年来,罗老师潜心教研科研,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上测评系统”教学辅助软件,主持科研课题“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等并参加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横向课题,发表了《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师能力评价研究》《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经验研究——以武汉地区新冠肺炎为例》《浅谈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举措》等多篇学术论文,还以第二作者身份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史》。
罗老师认为,教学过程是他科研工作的灵感源泉,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教学本身是一种输出,既在传授知识,也在深化自己,以研究的眼光讲课,经常可以触发科研灵感。”科研成果反哺过教学内容,不仅是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侧面督促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教研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认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思政教师,我会一直在一线课堂深耕,认真学习继续深造。”关于未来,罗老师表示要做好眼前事,将肯定转化为动力和鞭策,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教育教学行动上。
(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李培然 翁瑛梓)
(图片:大学生记者团 罗燕楠 马慧妮 曹克乾
新媒体中心 钟曼雨)
(记者:大学生记者团 李培然 翁瑛梓 漆叶萍 李玥欣)
(审核:郭亚莉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