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正文
【学子风采】幸福的抉择—记我校2008届资教生邓竹君
  • 作者:刘清颖
  • 时间:2013-04-22
  • 点击:8672
  • 来源:《汉口学院报》

2009年获得郧西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人民满意教师”演讲比赛三等奖;2010被评为“十堰市优秀资教生”;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资教生”,并被湖北省教育厅选拔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考察;20128月,作为十堰地区资教生代表,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长袁贵仁的亲切接见……这是汉口学院文学院2008届资教生邓竹君资教五年来交出的完美答卷。

201349日,主题为“播种希望与未来”的湖北省第九届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巡回报告会在汉口学院音乐厅举行,邓竹君作为报告团中唯一一名本校毕业的资教生与在场的几百名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她在农村资教工作的收获

                

为了不能被辜负的赤诚

2008年,“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巡回报告会”在汉口学院举行,还是学生的邓竹君在听了师兄师姐讲述的资教经历后,内心深受感动,“想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插上一对翅膀”的信念在她心里深深扎根。

毕业后,放弃了福建一所中学提供的优厚待遇,她毅然选择前往郧西县马安中学资教。“最开始家里的人很不理解,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一个城市长大、从小衣食无忧的孩子会很难适应艰苦的山区条件。”

在她最初资教的两年时间里,邓竹君的母亲没有去看过她,没有打过电话。“虽然有些失落,但是觉得孩子们需要我,不能放弃。”现在,她已经支教五年了,家人们也都渐渐地接受和支持她的教育事业。                   

家人的担忧没有错,马安中学的条件很艰苦,汶川大地震更让这个贫困的学校雪上加霜。教师没有独立公寓楼,四个资教老师挤在两张12的小床上,山区“特产”的大飞虫不时飞舞。

“有的时候,我的内心也会产生疑惑,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就是我要的未来吗?”但每次走进课堂时,看见孩子们求知的双眼,那么努力地想要汲取每一点知识的时候,她心里的弦又被深深地触动。“要留下来,因为这里有一片不能被辜负的赤诚”,一次次她告诉着自己。

慢慢地,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她的心和孩子们的心走到了一起。她爱着她的学生,也爱着她的生活。

               

担负重任爱心育人

学校教学资源十分匮乏。每次回家,邓竹君便会把家里的图书往学校带,每月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给学生订杂志。班级里有些学生严重营养不良,她便从家里买来牛奶分给孩子们。

班上有一个聋哑儿童,学习十分刻苦,“上课之前,他的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课堂上,他就努力地看老师的唇形,但英语的听力就完全没办法了”。为此,邓竹君特意在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各大网站,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给予这个可怜的孩子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她接到了一个公司的电话,他们说愿意资助那个孩子上学,并为那个孩子配置了助听器。

邓竹君说,乡村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教育资源匮乏的表现。九年义务教育是全国实行,但是一些乡村地处偏僻、资源匮乏,难以给学生提供优质条件。而她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山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在教学方法上,邓竹君通过研究《中国教师报》,研究各地课改资料,提出将“导学案”教学制与“小组学习”制结合的教学方法。

改革是艰难的。由于部分老师觉得冒然改变教学方法有风险,改革并没有得到通过。她决定从自己的班开始试验,组织老师们钻研课本,提取教材的中心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取得较好成绩。“当年马安中学56人,有27人考上县一中。对这样的一所乡村学校来说也是很不简单的,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这次课改的好成绩,也给那些当初反对课改的“保守派”老师打了一剂强心针,自此课改在马安中学开始正式推行。                 

 教育是对良心的忠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邓竹君一直信奉着:“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比金子更珍贵的执着。她要求自己:一生做好一件事,与学生相伴终身,与学生共同发展,向自己的良心忠诚。

她拒绝过很多调职的机会,“我觉得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而资教经历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现在的8090后的生活都很优越,我觉得大家很有必要来基层磨砺一下。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你的心态会变一个样。”